近百元一瓶的进口洗发水只需要36元、15元一瓶的进口草莓奶只要5元、一般商超售价10多元一包的饼干只要4元……消费者只以五折、四折甚至三折的价格就能买到心仪的商品,这些商品只是离保质期届满时间比较近而被称为“临期商品”,这种消费模式目前在津城年轻人中“火”了起来。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不仅在我市各大超市设有临期食品专柜,专门经营临期食品的超市也悄然出现──
临期商品超市探访:部分商品真的便宜
近日,记者来到我市滨江道伊势丹百货地下二层的好特卖临期商品超市,其所售商品种类较多,绝大部分为食品,商品离保质期届满时间较近,有的差几个月,有的差几周,但价格便宜。门口的广告牌上写着“进口好物全场2折”“折上折更低价 质量保证”等字样。
货架上,一盒10片装的“水润保湿面膜”原价99元,现价仅需15.5元,就算是对比电商平台售价来说也不到三折,但保质期到2021年12月11日,还有不到4个月就过期。前来购物的人员比较多,大部分是年轻人,大家人手一个购物筐,挨个儿货架逛。零食是最受顾客青睐的商品,原价19元一袋的牛奶巧克力软糖,保质期到2021年11月30日,价格仅需9.2元,便宜了一半。
记者从“天眼查”中查询到,好特卖属于大库存尾货处理商,全国连锁品牌。店员告诉记者,其所售商品都经过严格把关,每天有数名员工清理货柜,商品种类多,购买的市民也多。但记者发现,部分零食是小包装,单价一两元,看起来便宜,保质日期也临近,可按照一般商超所售的大包装数量来计算,价格并未便宜太多。
位于和平区荣安大街的拾惠惠折扣商品超市,主要经营折扣和临期商品。经理告诉记者,这是一家加盟超市,需要付几万元的加盟费,商品由厂商直接发货,种类可以根据超市的经营情况自行选择。因为利润不高,雇人不划算,这类超市基本都是自己开自己经营。每个月他都会查看临期商品距离保质期届满的时间,如有仅剩30天内的商品,会在原有基础上再打折促销,这个价格会吸引周边不少居民来购买。
年轻人偏爱临期食品:省钱还能吃到各种零食
根据一家平台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该平台挑选临期食品。今年1月对外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比47.8%,年轻人成为购买主力。
记者在多家临期商品超市看到,九成顾客都是年轻人,购买的商品也主要是食品。顾客小赵说,自从偶然发现临期商品超市后,每隔两三天就要去逛一逛,“买一大包零食也就花三四十元,真的很便宜,吃得差不多就再来买新的。不过货品几乎没什么能固定的,比如上次购物觉得好吃的零食,再去买就没有货了,换成新商品了。”小赵说临期商品不过期,吃起来觉得挺放心。其中不少是网红零食或进口食品,小包装居多,万一不好吃也不用担心浪费,不过对她来说,临期食品最大的吸引力还是价格便宜,能省钱,“都是一样的东西,但是价格差很多。我们现在生活压力大,有房贷有车贷,买临期食品能省钱又能吃到好东西,挺合适的。”
不过,临期食品虽然便宜,却也会造成冲动消费。市民小刘说,因为便宜,他经常去逛临期商品超市,一买零食就是一大包,一般吃不完,“一看零食单价便宜,不知道哪种好吃,就买了好多种,现在家里两大包零食,放半个多月了还没怎么吃,无形中造成了浪费。”
临期商品“火”:是杜绝浪费的一种方式
前两年,上海一家生鲜超市因为扔掉临期食品而登上热搜榜,引发了一场关于食品浪费的争议。很多网友认为扔掉食物是一种“资源浪费”,应该作其他处理。据了解,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临期食品销毁是高品质食物零售商的“行规”,光靠零售企业本身是很难解决临期食品浪费问题的。临期食品的处理问题弊端已久,是行业难题,也是造成食品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杜绝浪费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避免临期食品的“资源浪费”,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今年4月29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明确,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换个角度经营临期食品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也让它们有了价值。一方面让普通消费者得了实惠,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较高品质,从而有效减少经济压力和生活上的支出,另一方面也让商家避免了部分损失,商家减少了处理临期食品的费用,还能赚取一部分收益。可以说,临期商品“火”起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品浪费。
西青区仓储式临期超市惠多多全球食品折扣店的负责人冯先生告诉记者,保质期过半的食品都可以按临期食品来出售,价格便宜,如果消费者很快食用完是非常划算的。“临期食品大部分是大型商超下架或是经销商库存量大的货品。一种是进口食品,一般会退回经销商处再进行处理,另一种是国产食品,直接退给厂家。我们专营临期食品,可以说把原本要浪费的资源盘活了。”冯先生在天津经营着两家临期食品超市,西青区仓储式超市周末人流量大,另一个在市区,每天成交量100单左右。
冯先生认为经营者只有诚实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怕消费者吃不完食品导致过期浪费,我们会在临期食品的明显位置标注保质期,也会把商品在商超和网上的价格写出来,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食品专家
正确保藏条件下的临期食品安全
有人对临期食品望而却步,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对其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于景华教授告诉记者,如果是正规厂商生产的加工类食品,在保质期内食用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保质期指的是在一定期限内食品的质量指标和安全性指标都是符合国家规定的。但每一加工类型的产品对保藏条件要求不同,保藏条件不达标会导致食品保质期提前。这一点需要消费者在购买临期食品时特别注意。食品只有在规定的保藏条件下保质期才是有效的,例如冰淇淋,一般是要求零下18摄氏度以下的条件保藏,可如果保藏条件没有达到,那么保质期可能就会缩短。临期食品安全的前提是其销售贮存和运输都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关于临期食品“火”起来的现象,于教授认为,从杜绝食品浪费的方面来说,销售临期食品其实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方式。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临期食品超市的经营者需要严格按照产品的保藏条件来保存食品,不能说反正食品也要过期了,很快就能卖出去,随便保藏即可,这样会带来不安全因素。二是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也要有心理预期,食品质量分为产品质量和感官质量两个方面,产品质量指的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安全性,一般按照规定的保藏条件且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都是安全的;而感官质量则指的是食品的外部形态,这个是会随着保藏期的延长进一步下降的,在选购临期食品时需要特别注意。
食品标准
临期食品尚无全国统一标准
前不久,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了《预包装临期食品流通指南》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这是有关临期食品的首个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临期食品的定义:接近食品保质期,并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范围的食品。依照相关规定,临期食品符合食品标签所规定的保存条件,可以合法销售和流通,市民可以放心购买。
临期食品如何计算临界期,在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部分省区市印发了对临期食品的地方性管理规定。天津市在2012年5月17日印发了《天津市大型超市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指导规范(试行)》,其中根据食品保质期和贮存条件等情况,对临近保质期食品界定如下:(一)保质期在30天以上(含3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保质期届满前7天;(二)保质期在30天以下的,临近保质期为保质期届满前2天。
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中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做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此举可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临期食品,可以买吗?》消费提示,指导消费者如何选购临期食品,从国家监管层面为了减少食品浪费,在保证广大消费者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对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提出合理化建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醒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要关注食品的保质期。有的超市有“临期食品专柜”,专门销售快到保质期的食品。选购这些食品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临期食品仍在保质期内,其安全性和品质依然有保障,完全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
2.临期食品常常有较大折扣优惠,但购买时仍应按需购买,不要囤积,以免过期变质造成食物浪费;
3.临期食品买回家后,最好在保质期内吃完,如果食品过期,出现膨胀、异味、霉变等情况,应当丢弃;
4.保质期不仅是保安全,也包括色、香、味等品质特征,过保质期并不一定就不安全,但商家销售过期食品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我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时,要索取购物小票,一旦发现临期食品存在相关问题,应及时拨打12315热线进行反映。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查处销售过期食品、使用过期食品再次生产加工食品,通过更改生产日期、保质期或改换包装等方式销售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