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通常都会打折降价销售。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向记者反映,时下有些超市降价售卖的临期食品,并没有明示是否临期,使得顾客误认为是常规促销,还有些商家新旧商品“混搭”上架,给消费者带来困扰甚至造成损失。
“看着价格挺合适,没多想就买了两大包,回家一看还有十多天就要过期了,肯定是吃不完。”市民王先生日前向记者反映,他前几天在一家超市买到了一种降价的袋装羊肉,商家并没有摆放在专门的临期商品货架上,也没有明示商品已经临期,相对便宜的价格给自己造成了误导。据了解,王先生买的这种羊肉,包装袋上注明保质期为120天,从王先生购买的当日算起,保质期仅剩12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先生遇到的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市民杨女士日前看到一款进口果汁饮料降价促销,打算多买几瓶。但仔细查看保质期时发现,总共一年的保质期,仅剩下两周了,但商家同样没有明示商品已经临期。杨女士表示,如果商家能够提示保质期的话,自己可能还会根据需要算一算买上几瓶,但是商家如此操作,实在让消费者有点不能接受。
还有的商家,把不同保质期的食品“混搭”销售。市民刘先生就向记者反映说,他前些天购物时,看到一种饼干正在降价销售,觉得价格挺划算就买了两盒。“回到家才发现,两盒饼干不是同一批次,其中一盒的保质期还剩三个多月,另一个仅剩一个月左右了。”刘先生说,商家这种把临期商品混在正常商品中销售的做法很不妥,尽管两盒都没有过期,但是对消费者来说,买到这样的商品肯定是不满意的。
另据了解,有些设立了临期食品货架的商家,对临期食品的管理也不尽如人意。记者走访市场时发现,个别超市临期食品货架上的各类食品摆放杂乱,有些价格标签也对不上号,还有些食品甚至存在包装破损、撒漏的情况。有的商家还会以“临期处理”等理由,拒绝售后。
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临期食品,国家是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因此对商家来说,确实应该加强规范管理,确保临期食品的合法合规销售,特别是要避免“打擦边球”,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