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消费者一般认同的规则是老顾客、VIP用户花费更少。然而最近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在同一电商平台,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很多。这种大数据“杀熟”的现象,让不少消费者吃了哑巴亏。
老用户遭遇更高价
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体会,新使用一些平台时会得到不少优惠券,但用了一阵后,优惠就会逐渐减少。“在一家咖啡平台注册快半年了,优惠力度越来越小,而刚注册会员的朋友享受的优惠幅度就比我大。”市民高女士说。记者在市民常用的一些消费类电商平台看到,为吸引会员注册,先给消费者来个大大的甜头,已经成为不少平台的惯用手法。等会员形成了消费习惯,给予的优惠往往也相应减少。甚至还有的平台直接给新老用户发送不同的价格,例如同一消费者以不同手机号注册的新老用户身份预订酒店,老用户看到的房间价格相对更贵。
大数据“杀熟”难维权
2018年以来,大数据“杀熟”问题备受关注,有关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报道时有发生。日前一份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被调查者有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但由于经营者通常以商品型号或配置不同、享受套餐优惠不同、时间点不同等理由自辩,同时又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所以消费者遇到类似问题后,维权举证往往非常困难。
降低被“杀熟”几率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同一产品存在价格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出了不同的价格。由于我国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实行市场调节价,不同平台设定不同的价格不涉及违法。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方式的大数据“杀熟”属违法行为。大数据“杀熟”的背后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的技术,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的用户购买习惯等信息,针对性推荐相应的产品和定价。
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尽量做到货比三家,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大数据“杀熟”,还可以被系统识别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降低被“杀熟”的几率。(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