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人民币强势加之春节假期临近,内地游客赴港消费热潮不断升温。
上周六,证券时报记者前往香港,在深圳文锦渡口岸见到准备前去香港购物的莫先生。“没想到连文锦渡口岸都这么多人。”莫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在这等车就花了近半小时,这种情况以前很少遇到。”
目前,深圳通往香港的陆路口岸主要有罗湖口岸、福田口岸、皇岗口岸、深圳湾口岸、文锦渡口岸和沙头角口岸,其中文锦渡口岸和沙头角口岸的人流量相对较少。从香港沙田地铁站走出来,记者前往沙田新城市广场,发现商场内人气非常旺,一些化妆品商铺前更挤满了排队的顾客。
“这几个月以来每到周末时间,我们都忙不过来。”一名运动品牌商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来我们店购物的顾客中,内地顾客占到七成,多数都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现在来香港购物相当于打了8.1折。”
记者发现,微信和支付宝的“战火”在香港不断蔓延。早在去年,微信和支付宝就分别宣布将自家支付系统进一步接入多个香港本地应用场景,包括中小商铺、街市等。目前,香港多家商场内的店铺均支持微信和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手段,但记者发现汇率却有所差别。“我在快餐店使用微信支付,兑换汇率显示是0.807,但我在商场里购物时使用支付宝,兑换汇率显示为0.81。”莫先生如是说。对此,证券时报记者向支付宝的工作人员询问,得到的回复是:支付宝会联合汇率提供方给用户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汇率,但是由于汇率受汇率市场实时变动影响,可能会影响某一个时间提供的汇率。
其实,赴港购物热潮也可以从官方数据中得到印证。2017年,香港零售业终于扭转了持续3年的下跌之势。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为4461亿港元,较2016年升2.2%。这与2015年和2016年的市况大不相同,“零售寒冬”一词在当时成为香港媒体、业界人士的常用词,部分原因在于人民币与港元汇率、“一周一行”等过关措施实施以及内地游客赴港旅游放缓。
普华永道预计,经济畅旺气氛正带领香港零售业进一步复苏,预计2018年的零售销售总额将达4650亿至4800亿港元,较2017年上升4%至6%。香港2018年零售市场将继续向好,整体趋势可持续5年。
不过,随着内地消费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海淘”等跨境电商的发展,一些普通消费者对赴港购物的喜好程度似乎也有所下降。说起海淘,2010年之后内地跨境电商市场有了初步发展,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开始发力跨境业务,从过去的代购到现在的网上海淘,“足不出户买全球”已逐步成为现实。此外,内地也下调多种消费品进口关税,涉及不少内地游客以往青睐在香港购买的日用品。
“除非是购买名牌商品,算上来回路费的话,香港许多日用品价格的优势也不明显。”经常来往深港的陈小姐对记者表示,“当然,幸好近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升值。”
深圳人喜欢赴港购物,这已不是新鲜话题,加之汇率因素,如此一来深圳市的“社消零”必然受到影响。对于毗邻香港的深圳,如何留住这股“消费力”仍需要下功夫。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深圳多个区域都提出了新规划,主要目标就是留住这股“赴港消费力”。对于临近香港的中英街,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近日发表研究报告,建议翻新中英街,打造成跨境购物及文化区。罗湖区则提出建设口岸经济带,结合罗湖口岸重建、莲塘口岸开通,沿一线巡逻道串联三大口岸,从而形成罗湖-文锦渡-莲塘口岸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