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5日是“国际爱肤日”,意在呼吁大众关爱自己的皮肤。可是,一种感染性皮肤疾病——带状疱疹的“切肤之痛”正在侵袭中老年、慢病人群的健康。“社区老年人群中,很多有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患上带状疱疹,不仅血糖控制更加困难,疼痛也会更强,增加患者的痛苦。”在社区工作多年的河西区陈塘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祁洁表示。
针对这一现状,天津社区积极探索“预防 + 医疗”一站式健康管理创新模式,致力于提升社区居民对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风险的认知与预防意识。通过创新服务,打通预防先行的 “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社区慢病老人远离带状疱疹之痛,守护皮肤健康。
守护皮肤健康,50+慢病老人警惕这种“切肤之痛”
据统计,中国人群皮肤病患病率高达40-70%,相关健康寿命损失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四。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中老年人由于皮肤的防御和适应能力退化、免疫功能的下降,成为多种皮肤疾病的高发群体,面临的健康危害也显著增加,这也让皮肤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的公共卫生意义日益凸显。
“皮肤病的种类非常多,但患者对皮肤健康意识整体比较缺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江勇强调:“对中老年人来说,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带状疱疹。作为感染性皮肤疾病,带状疱疹带来的疼痛会让患者彻夜难眠,不能入睡,不少患者谈到带状疱疹,都会产生一种恐惧。”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病,中国每年的病例数可达600万例。“切肤之痛”是它的典型症状,可贯穿疾病全程。“烧灼、刺痛、刀割,像电击一样,患者感受到的疼痛类型和程度都不同。在皮疹消退后,还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会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江勇补充道。
带状疱疹的侵袭并非 “无迹可寻”,年龄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50 岁后,即使身体健康,患病风险也会陡然增加。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病例就有约156万人。除了年龄外,慢性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相比一般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显著增加。
江勇讲道:“50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大幅增加,这是因为随着身体衰老,免疫功能也在下降。还有一些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慢性疾病会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罹患带状疱疹,病症也更严重,还会大大增加后遗神经痛出现的风险,带来更严重的疼痛。”
在“以防病为中心”的健康策略指导下,提升大众特别是高风险人群的主动预防意识至关重要。江勇提示:“相对于得病之后治疗,更有效的办法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注射两次,能够产生90%以上的保护效果。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建议及时地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保护,免受疾病困扰。”
疫苗为刃、社区为盾,打通预防先行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指出,对重大健康问题实施早期干预,并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防治原则;《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为带状疱疹等具有“防大于治”属性的疾病指明了应对方向。
在带状疱疹防控体系中,主动预防是破题关键。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神经末梢”,和推进医防融合落地生根的关键枢纽,近年来不断发挥健康支点的作用,承担着将健康服务送达“最后一公里”的重任,通过切实的健康教育、便捷的医疗服务将“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理念和行动延伸至每一位社区居民。
祁洁分享道:“作为社区的基层医院,我们承担着预防接种、健康宣教、慢性病健康管理等工作。社区接触的大部分是老年患者,对带状疱疹这类高发疾病,我们会在问诊时特别注意科普疾病风险,提醒大家积极、及早预防。有些慢性病患者会担心自己不能接种,事实上,慢病患者更要通过接种疫苗降低带状疱疹感染风险,在疾病稳定期,是可以接种疫苗的。在接种的时候,也可以和我们专业的医生咨询,了解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有没有接种禁忌症,安全性等情况,综合评估做出针对性的科学接种方案。”
2025年初印发的《天津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创新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机制,在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围绕重点疾病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和预防保健服务。
祁洁介绍,以河西区陈塘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我中心积极进行医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科门诊开展了成人疫苗处方项目,将预防接种与门诊深度融合,通过诊间评估及时为患者开具预防接种处方,提高接种服务的便利性,真正实现了‘预防+医疗’的一站式健康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