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草、打田鼠……中伏第一天的早上,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村村民李国峰来到田里忙活着。再过两个多月,他精心打理的20多亩黄芪将为他带来沉甸甸的收益。“以前每年的收入仅够吃饭,现在一年能挣10多万元,生活更有盼头了!”李国峰一脸兴奋,靠着种植药材的收入,他家供出了两个大学生。
杨崖集村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十年九旱,贫乏窘困”。为维持生计,村民在农闲时常远赴省外打工。2017年,天津市和平区与会宁县签订“1+6”东西部扶贫帮扶协议,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00多万元,打造了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培育、粗加工、精深加工、销售产业体系,把“小草药”做成了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如今的杨崖集村,绿油油的黄芪延伸到山脚,扶贫车间热火朝天。青山绿树之间,一条条水泥路掩映其中,呈现出一派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景象。
杨崖集村村民陈国仁家里种了13亩黄芪、10亩小麦,还养了9头牛。光景好时,一年纯收入12万元,这是他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2018年,在天津市和平区对口帮扶下,杨崖集镇将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建到了村民家门口,村子里的中药材产业开始蓬勃发展。“以前是小贩来收,价钱太低了,种药材都是小打小闹。扶贫车间建成后,能拉能销,不愁卖了。农闲时,我还在扶贫车间分拣药材,一天能多赚100元钱。”陈国仁说。
据杨崖集镇党委书记芦慧介绍,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农户”订单保底收购模式,免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还让一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平均收入翻了2倍多。在杨崖集村的带动下,全镇12个村都在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万亩,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2021年,和平区又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4.28公里,解决了村路年久失修、出入不便的产业发展障碍。“既打通了‘断头路’,解决了中药材运输问题,也连接了两个村社,解决了老百姓的出行难题。”会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和平区挂职干部钱有泉说。
在东西部协作立体化帮扶下,杨崖集村中药材种植辐射带动县域内618户农民种植党参、黄芪等中药材4万亩,户均增收1.25万元,中药材初加工率达60%以上,形成了中药材产业“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2022年,和平区继续投入500万元,支持建设3800亩中药材育苗基地、扶贫车间提升改造等项目,做大做强“会宁黄芪”“会宁党参”地标品牌。“我们计划将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同时优化育苗、种植、生产各环节,延伸产业链,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村民。”钱有泉对未来充满信心。(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