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鲜电商竞争的白热化,部分平台已经开始优化在各地的网点,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把“非标准的商品”标准化运营,以及设置前置仓成为各大平台争抢市场的利器。
标准化也需磨合
“您的瓜裂了是吧,拍个照片微信发给我就行,我帮您跟平台申请退款!”在东丽区一家社区菜站内,经营了三年社区团购的张阿姨一直忙着帮邻居们处理各种售后问题。她告诉记者,网上买菜不像在菜市场,出问题的情况挺常见。
对此,某生鲜电商平台负责人坦言,以往人们在市场或者超市里购买生鲜产品,大都是自己选,而且货架上的商品也是经过工作人员初步筛选的,出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小。而生鲜电商走的是标准化路线,即便出仓时筛选过的产品,经历运输和临时存储,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另外,赔偿标准也很难界定,部分赔偿还是全额赔偿,是按“个”退赔还是按“斤”退赔,很难统一,目前大都是协商为主。这与已经成熟的传统电商模式有一定的冲突,需要生鲜电商平台不断去磨合、适应、优化。
前置仓尚待优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前置仓已经成为时下生鲜电商争相追捧的配送解决方案,其能最大限度提高配送效率、保证新鲜品质的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损耗。但是生鲜电商的前置仓,对于仓库的面积、位置、设备等的要求都明显高于传统的仓库和站点,成本也自然高出很多。因此,如何用更少的前置仓去覆盖和服务更多的用户成为各大平台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所谓“前置仓”就是离用户最近的一个仓库,这个仓库的位置设置合不合理,直接决定于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它需要有大量数据作为基础,如仓库半小时路程内订单的平均值、重要节点的订单峰值等。而对于近几年才爆发的生鲜电商,获取基础订单数据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传统电商巨头已有数据和流量的导入,从而获取更多的订单分布情况和用户需求特点,另一种则是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大量基础数据来建立自己的数据模型,从而优化前置仓配置。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很多采取“烧钱补贴”的平台经历了初期的爆发式扩张之后,开始陆续放弃“烧钱”模式,转向与成熟电商平台合作的方式,或者干脆利用部分区域的前置仓来减少成本。(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