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杭州城的馒头山,对南宋历史稍有研究的人肯定会脱口而出四个字——“天子脚下”。事实上,作为南宋皇城的东起点,馒头山麓不止是皇城根下,它和皇城只有一墙之隔。地段之珍贵,堪比西子湖畔。
在这里有一个以馒头山为名的社区,住在这里的居民,堪称“皇帝的邻居”。然而,与其黄金地段、绝佳景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些“皇帝的邻居”的居住条件,在全杭州都可以排得上倒数,很多户人家,甚至家中都没有抽水马桶,停留在方便还要靠痰盂的阶段。
南宋皇城边的“黄金宝地”
上厕所还要用痰盂
馒头山社区可以说是正宗的老杭州风情片区,老房子沿山路而建,路边是随处可见的小竹椅,老人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晒太阳;小店门口摆着麻将桌,大白天就有人在筑长城;街边还可以看到老式的水泥洗衣板和水井,尽显老杭城的韵味。
路的另一边,是长长的围墙,墙的另一头,就是南宋皇城的遗址。住在山腰的居民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便是皇城遗址和绵延的西湖群山。正因如此,馒头山一带被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们视为杭州隐藏的旅游胜地。
在一般人看来,如此景色绝佳、历史悠久、人文丰富的黄金宝地,若是盖商品房,房价堪比西湖边的豪宅,若是出租,租金必定昂贵。然而事实是,馒头山社区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月租金不到千元。居民透露,有不少人看中这里的地段和环境想要租房,但在看了房子以及居住的环境后,大多望而止步了。
这里的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排排的砖木结构老房,墙面斑驳开裂,巷子狭小昏暗,随处可见私自加盖的违章建筑,让本就狭窄的巷子更加寸步难行,存在着严重的消防隐患,一到梅雨季节,这里往往会成为积水的重灾区。
80多岁的姚美红老人在馒头山的平房里住了60多年,她带着记者走进她的家,打开门,一股木头受潮的霉味扑鼻而来,房间很昏暗,不开灯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家中七零八落地堆着各种老式的箱子。房间里没有厕所也没有厨房,老人用手一指,对面一间两三平方米的小黑屋就是厨房,角落堆满了蜂窝煤球。据老人说洗澡也是在厨房烧水洗,用的是大脸盆。
再往巷子里走,是她姐姐姚美珍的房子,四面墙都已经漏风。姚美珍让记者看她家的屋顶,因为日晒雨淋,出现了不少裂缝,“这些年用水泥刷过,用纸板糊过,但房子实在太老了,外面下大雨,里面就要下小雨。”更让记者觉得“穿越”的是:两姐妹上厕所都是用痰盂,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倒痰盂、洗痰盂。“以前要走到公共厕所去倒,后来有人嫌远,干脆倒在垃圾堆里,环卫工人受不了,就又建了个专门倒粪的地方。”姚美红说。记者看到,南宋遗址墙边的垃圾房旁,有一个倒粪池。
“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一旦出去就再也不愿意回来住了。”姚美珍说,她俩是因为住习惯了,老街坊也都在,不愿意跟子女搬走。
记者从馒头山社区居委会了解到,整个社区大约住着4000户居民。这些年他们没少花心思,包括屋顶的补漏,房屋外立面的重刷,社区消防专职队的建立,尽可能地排除安全隐患。但是有些问题确实是没法解决。“这里有公房,有私房,还有过去这里的村民自己盖的房子。”社区工作人员说,“社区内大部分公房的抽水马桶问题我们解决了,但私房就比较困难,需要从地下挖管道,必须经过每户人家,有一户人家不同意就没法操作。”
想拆迁暂时难以实现
拆了也不能重建
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馒头山社区的居民,一边抱怨居住条件差,一边又做着拆迁后一夜暴富的美梦。然而,他们的这一梦想,从目前来看难以实现。
记者采访了杭州市上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的工作人员倪佳佳,倪佳佳表示,馒头山社区是杭州市政府这些年来比较关注的地块,但同时它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它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既属于上城区又是皇城保护区,而保护区要按照保护区的改造规定来实施。”
记者了解到,几十年来不少居民都私自搭建一些违章建筑,导致规划越来越乱,给修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且它又地处皇城遗址,动起工来,往上往下都有限制。”倪佳佳说。有居民希望房屋加固重建,南星街道明确表示不行。“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是皇城遗址,地底下很有可能都是文物宝贝,往下1.5米都是不能挖的。”
而想要拆迁,则成本巨大,很难满足馒头山社区居民的赔偿要求。
在南星街道,记者看到了一份之前关于馒头山社区搬迁的调查。因为涉及到保护区,不可能原拆原建,拆了之后,更不能造商品房,如果要拆,最大的可能性是改造成公园。
拆迁涉及到赔偿。“按照户口所在人数,满足杭州最低人均住房面积,在同样标准地段的房价下拆一赔三。”在那份搬迁调查中,不少居民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其中一位居民,一家竟然有9口人的户口落在馒头山社区的住房内。
记者了解到,拆迁的赔偿标准因房屋质量,装修程度,土地面积大小等情况,获得的赔偿款各不相同。在一些居民看来,其所住地段堪比西湖,如果按照西湖边上动辄5万元的单价(柳浪东苑二期的价格超过每平方米7万元),再根据目前杭州的人均住房面积是35平方米算,光这一户九口人家,如果要完全满足其条件,政府需拿出4700多万元,这样的拆迁成本根本无法负担。
倪佳佳透露,馒头山这边不是一小片的问题,这里是一成片的问题。“如果市里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个工作是很难开展的。”
在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汤海孺看来,馒头山社区正因为不能像其他地方一样拆了以后建高层,原拆原建,很难就地解决改善。“既要立足老百姓的大局利益,又要各方面条件都支持,从目前来看,政府也只能提供一些有限的辅助。”
好地段的旧小区
经过改造仍然有居住性
杭州黄金地段的破旧小区,不止一个。在南宋御街附近的城隍牌楼巷里一个叫下马弄的老式住区,这里居住环境同样堪忧。
下马弄的入口处便是一个公共浴室和厕所,两间破旧的房子紧挨着,在外面就能闻到一股臭味,很难想象在这里洗澡的滋味。下马弄的房子因为岁月的冲刷,几乎已经看不出原来粉刷过的颜色,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老人和租客。
住在这里的老人多是因为住习惯了,而租客则是图一间市中心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才1千元左右租金的便宜。从边上的中介门店记者了解到,由于这里居住环境实在不敢恭维,这些年租客量大幅缩减,很多业主感觉拆迁无望,也选择了将房子卖掉去其他地方购置新房。
在杭州市区,还有不少老小区,居住条件和馒头山社区相比要好一些,但和新建小区相比,差距也在日渐拉开。城市化的发展下,这些老小区要整体拆迁需要大动干戈,眼下只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改造。比如金祝新村,过去有些房源的厨房和厕所在过道对面,这两年配套改造已经基本落实,保证每家都有独立卫生间等生活必需设施。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也就是说,这些建筑,只要基本配套能够通过改善跟上,仍旧可以满足住客最基本的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