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些对公共服务的诉求在推向社会、推给政府前,先在社区里解决掉一部分?”
惑
刚过完40岁生日的大李“惑”了。这个IT男怎么也没想到他68岁父亲的日子原来是这么过的。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大李顺路回父亲家看看。离楼门还有段距离的时候,大李看到父亲正坐在椅子上,眼睛直愣愣的发呆。“当时还以为父亲 出了什么事,”大李心有余悸的说。“他从来不这样”,在大李的想象里,从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下来的父亲性格热情、爽朗,热衷组织各种业余文化活动。然而,那 样的老李只存在于大李的想象里。“现实版”的老李,就是这个“一个七日接着又一个七日”发呆的老头儿。
还没到40岁的王姐最近也“惑” 了。“这一趟一趟医院的跑,要跑到啥时候?”王姐说。一进冬天,王姐多年的老毛病支气管炎就犯了,每天都要去医院做“雾化”。“现在天亮的晚,经常都是摸 着黑起床,去医院排队挂号。那人多的跟进了菜市场似的……”一提去医院,王姐就头疼。
都说有困难找组织,但像大李、王姐这样的困难还真 不知道归哪个组织管。居委会?印象里居委会大妈们主抓计划生育;物业?不到年底交物业费的时候,是找不到他们的。像大李爸这种内心空虚的“高级”城市病, 组织还无暇顾及,而王姐的情况除了要怪自己没个好体格外,还要小心被某些“专家”指责“看个小病还去三甲医院,净给医疗机构添负担。”
然而,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人要出来扛了:“上学、就医,还有最容易被忽视的精神需求,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些对公共服务的诉求在推向 社会、推给政府前,先在社区里解决掉一部分?”方正集团董事、总裁、北大资源集团董事长余丽说。这家“骨子里流淌着北大血液”的房地产企业,亦一脉相承了 北大的人文情怀。
房地产的发展史终于来到了这一刻
北大资源集团与北京大学相关机构签署文化资源战略合作协议
20 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时,将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成“社区”。从此,社区开始被众多学者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
然而,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仍旧过着“出了家门,便是社会”的生活。“社区”到底是什么?西非作家玛里多玛·撒门说,我们具有一种“社区本能”。但在中国,这种本能却始终沉睡。
2013年,“人的城镇化”使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悄然变化。“第五食堂”的轰动,让一向被冠以“土豪”称谓的开发商们踩上了“猛张飞做针线活”的节 奏。对于“开发商管饭”这件事,社会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与其说这是强势的开发商放低身段,大打亲情牌的一次试水,倒不如说是一场“社区意识”的觉醒。
“当我们的视角由一套房子转向一个社区,我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白。”余丽说。这是一个个由“大李爸”、“王姐”的需求形成的空白,而需求就是市场。如今,开发商终于看到了这个在交房后才现身的庞大空档,因此,开始有开发商筹谋将触角延伸至社区。
“这绝不不仅仅是物业服务的简单扩展,而是对‘房地产开发商’定义的一次前进式更迭:盖房子只是起因,卖房子也不过是前奏,业主服务才是正题。” 余丽提出了这样的判断。
房地产的发展史终于来到了这一刻:你好,2.0时代。
新文化社区,拭目以待
北大资源“新文化社区”战略暨“资源家”上线发布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市场要围绕需求转。落到老百姓身上,这需求首先就是学校、医院这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然而,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在传统上是政府的职能,让开发商提供这样的 服务,谈何容易。有地产商在做过一轮调查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人民很需要,但人民也很矫情:“我们要好的。”学区房光速飙升的价格、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 情景就是佐证。因此,尽管开发商们蠢蠢欲动,但真正“迈出腿”的少之又少,大家都担心“把先锋做成先烈”。
“没人做,我们做。”余丽很 坚决。如果说100年前北大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界进行了一场革新,那么以“新文化社区”为核心产品,有着北大基因的北大资源集团正传承着这样 的精神,并把这股魄力带到了房地产领域。当然,毋庸置疑的是,背靠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北大资源集团确实具备这样的实力:北京大学旗下从幼儿园、小学、中 学直至高等教育的全龄高品质教育、北大所属八家三甲医院和北大国际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这些国人最买单的资源构成了他们在“社区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而 北京大学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众多知名专家教授、方正全牌照金融理财产品、方正Apple产品分销、免税店等更多品类的资源,也都将同步提供给新文化社区的 业主。
北大资源十分清楚,开发商进社区刚刚进入“Beta版”,不仅短期内很难见到切实的收益,在进程中还要不断的修正各种Bug,但 余丽看中的是后半程优势,“经历几年的孕育,房地产2.0时代的北大资源模式,其价值一定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式凸显。”余丽说,“我们拭目以待。”